其实大多数政府是鼓励躺平的,甚至希望更多人躺平。最好的情况是以最快速度直接躺进棺材里,其次是领点福利吃救济,再次是从事一些不涉及社会生产的没有意义的工作。
因为在漫长的对抗马克思主义的战斗之中,各国已经发现了马克思主义致命的弱点:工人立场。
马克思主义其他的地方往往是科学。有些是自然科学,有些是社会科学。这些规律性质的东西是很难推翻的,自然科学几乎不会被推翻,社会科学的改变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化之下,这两点都是难以改变的。
但推翻立场还是可以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为工人服务的,他认为工人提供了整个社会绝大多数生产力。击败马克思的重点在于:某国只要把工人礼送出境,那么该国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海外,而不是国内工人,在漫长国境线的掩护之下,马克思在该国就不可能成功。
可以这么理解:熵增原理认为封闭系统的混乱度总是增加的,但通过各种方式使得某一个开放系统熵减是可行的;同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封闭的社会工人提供主要生产力,但通过外贸和国际化可以让海外国家提供主要生产力而不是本国工人,这样便可以让马克思主义失灵。
于是,除却可以控制的少量工人,在很多有能力的政府都将需要大量工人的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随着整个工人阶级的萎缩,马克思主义活动在这些国家迅速失败。
回到问题:如何处理工人躺平?政府巴不得你躺平。如果你上工了,你迟早会罢工;但如果你一直失业,不掌握生产力的无产者就和封建时期的妇女一个下场:滚回厨房(家里)去!
另外,工人运动也可以成为某些政府对外干涉的重要手段,只要让接受转移的国家足够混乱和弱小,无法承受工人运动,那么它们的政府就会天然沦为输出产业国的傀儡和阶下囚(被工人运动赶下来和当狗二选一)。同时在国家足够弱小的大背景下,即使工人运动胜利,来自海外的对外干涉也足以对其扼杀。
因此,在现代的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励人躺平、让不想躺平的人躺平、“人人有平躺”才是常态。谁敢不躺平,搞工人回流,就是人民不跳出来反对,老爷也得把他搞下去。参考特朗普总统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尽管反对中国回流制造业几乎成为政治正确了,但谁敢把工人引进来谁就下台。某种程度上说,工人比穆斯林可怕多了。
在我的认知中,这种通过国际化转移工人问题其实象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破产。在广大的发达地区,生产力的来源从工人变成了海外,这使得工人作为一个群体从谈判桌上回到了宠物房里;而在生产力来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们脆弱的经济、羸弱的军事和国小民乏的客观条件又使得在这些地区即使个别国家工人运动胜利也无法逃脱被绞杀的命运。
在无产阶级运动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只有两个选择:去广大的发达地区躺平以享受宠物房干净的环境、战斧牛排和毛皮清洁服务,和去广大发展中国家燃烧自己的生命为发达国家输出永远没有尽头的劳动力。
8.25 第一次补充:
这里讲一点我的其他想法
不掌握生产力的无产者和弱小的工人阶层没有能力维护为他们辩护的马克思主义乃至泛左翼运动,这会使得前辈继承过来的左翼大旗被扭曲变质,最终流于形式。就如同城市的金丝雀把女权打成“女拳”,让拖拉机手沦为子宫劫匪一般。
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上的全面溃败,在以海外为主要劳动力来源的新的经济基础影响下,上层建筑内的马克思主义因素自然会被扔进垃圾堆。
其实我在上面的推演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头房间里的大象,那是今天发达地区面临的真正关乎存亡的威胁。
不过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假如),我不敢保证在发达地区日渐精细工人转移运动中,大象总是存在的。
第二次补充
在我的想象里,真空中的球型“反马克思秩序”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超级大国,具有庞大规模的资本集团以控制其拥有的强大的军力,它负责维护秩序,对国内工人倾向收买。
若干把持一个到两个高端产业的中小型福利国家,它们是超级大国的蓄水池,它们的产业主要负责减轻超级大国国内的高级工人问题,防止高级工人串联做大,对国内工人倾向收买。
若干高度工业化的位于产业上游的小型国家,它们拥有大量工人,能够提供一部分生产力,它们规模极小,很难发起有意义的反对行动,对国内工人倾向收买。
上面三类都属于巴不得年轻人躺平,愿意提供条件让更多年轻人躺平的。
大量初步工业化的,政局不稳的中型国家,它们提供主要生产力,因为国内分离主义、工人运动、反对派、在野党等诸多因素,使得它们积累的财富几乎全部被投入到维持国内稳定的事务之中,对工人运动倾向暴力。
极大量的半工业化的资源国家,它们除了人以外所有的资源都已经被海外资本持有,工业化程度仅能够满足开采资源,主要依靠来自海外的工人维持。
极大量的失败国家,它们资源枯竭、产业凋敝、战火连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人群体。
这三类属于年轻人不太好躺平的。
总的来说,一个理想的反马克思主义秩序大概由:
一个美国
一组G7(不包括美国)
两组四小龙
三组东南亚 印度
六组非洲资源国家 南美资源国家
若干小型岛国、资源枯竭国家、未开化国家 组成
在地理关系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多环,即秩序上游离美国较近,秩序下游离美国较远。
这样,利用地理位置形成隔阂和国境线,即使总的来说工人仍是生产力主体,但工人运动的烈度通过时间、地理等因素被均匀分配到各个时段,就可以使得每一次单独的潜在的工人运动的规模足够小可以被轻易转化、剿灭或是绞杀,可以使反对该秩序的工人总处于生产力较小的一方。
想象一下跨国资本通过暴兵把工人国家推平,虽然看起来不道德,但确实挺唯物主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