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胡斯 1370—1415:波西米亚的原始新教牧师 扬·胡斯,波西米亚的牧师和教授,早在马丁·路德前整整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谴责天主教会,其思想对马丁·路德产生了重要影响。胡斯在布拉格布道几千次,谴责神职人员的腐败,抗议外国对捷克内政的操控。尽管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但他最终仍因异教徒罪被处死。他的死导致捷克爆发了持续数十年的战争,以及针对胡斯信徒的十字军讨伐。 胡斯于1370年出生于波西米亚王国(包含现在的捷克共和国,以及德国和波兰的部分领土)。胡斯进入布拉格大学进修,获得神学学位。1400年成为牧师后,他被任命为伯利恒礼拜堂的院长,这个礼拜堂是布拉格当时主要使用捷克语而非拉丁语的两所教堂之一,很受人们的欢迎。捷克语的书写形式非常烦琐,但是胡斯多年来以拉丁语编写布道,然后以捷克语传道。他简化了捷克语字母,加入变音符,减少了辅音,使容易混淆的元音发音更清楚。现代捷克语仍然保留着他的创新,例如其他斯拉夫语言也使用罗马字母,而非西里尔字母。 在15世纪早期,一小撮保守的德国人控制了布拉格教会、政府和学术界,这激怒激怒了进步的捷克人。德国人自967年占领斯拉夫人的土地以后,紧张局势一触即发。胡斯倡导捷克民族主义,斥责自己的同胞“连狗都不如”,受到威胁时不起来抗争。“德国人压迫我们,占领了所有的政府部门,我们却忍气吞声。”在1406年,信奉正教的胡斯开始接受英国神学家威克利夫的改革信条。像胡斯一样,威克利夫在1382年被视为异教徒,他认为神职人员已经背弃了许多基督教核心价值观,例如《圣经》和苦修。为打击布拉格日益高涨的改革浪潮,教会领导人命令禁止教授、传播甚至阅读威克利夫的著作。在1410年3月,从民众那里收缴的威克利夫著作在大主教宫殿外被烧毁。 胡斯蔑视禁令,他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大肆敛财,当时人们购买赎罪券以减少地狱之苦。此举触怒了教会。为此教皇将胡斯逐出教会,并威胁说如果胡斯不离开教会,将拒绝主持布拉格圣礼。在乡间避难期间,胡斯虽然远离众人视线,但并没有噤声。流放期间,胡斯写出了最有名的著作《论教会》。他借鉴威克利夫的理念,劝诫神职人员应该视世俗之物为粪土,效仿耶稣“舍弃浮华、贪婪和奢侈”。他写道,《圣经》中并未提及“教皇”,也没有提到需要教宗进行救赎。教会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教皇。他认为,教皇权力是人的发明,而不是神圣的法令。与《圣经》相悖的信仰是“愚蠢的罪恶”。 胡斯对教义的抨击适逢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教会内部的纷争已经使教会摇摇欲坠。1378年,罗马教宗和阿维尼翁教宗都宣称自己是正统。1409年,人们试图弥合分裂,不曾想比萨又出现了一位得到波西米亚人支持的新教宗(3)。效忠于不同教宗的国家互相敌对,冲突弥漫整个欧洲。1414年数千名牧师和神职领袖聚集德国,参加康斯坦茨会议,讨论解决教会分裂和应对异教威胁等问题。胡斯认为这是一次为自己正名的机会,于是在流放两年后,他怀揣表面上支持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所颁的安全通行证,前往康斯坦茨。 但是到达不久,委员会审查了他的著作后,胡斯就被捕了。他因“责难和推翻教会”的罪名,被正式指控为异教徒。胡斯说,如果《圣经》证明他是错的,他就撤回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他如果收回自己的言论就可以免除惩罚。但是在监狱的八个月间,胡斯拒绝认罪,耗尽了宗教议会的耐心,最终被裁定为异教徒罪。 1415年7月6日的早晨,七个主教先给他穿上牧师法衣,然后又郑重其事地扒下他的法衣。他们在胡斯的头上戴上纸做的皇冠,上面有魔鬼的图案,写着“异教徒首领”。他被绑到柱子上,干柴一直堆到下巴。他最后仍然拒绝撤回自己的主张。围观的人说,火点燃后,胡斯的朋友还没有念完三次祷文,胡斯就已化为灰烬。他的骨灰被撒入莱茵河。 死去的胡斯比活着的胡斯更危险。处决胡斯使得这场改革升级成反抗,加剧了之后六年的紧张局势,引发了胡斯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436年。今天,胡斯被认为是捷克共和国的英雄,7月6日成为国家假日,被定为扬·胡斯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