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遇到一个非常严酷的问题:人口数量锐减。
关于人口数量锐减的问题,我们这里有两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数字作为对比。
根据《宋史·哲宗本纪》的记载,北宋最后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全国人口主户13068741,丁30344274;客户6366829,丁3067332。这个数字加起来,全国一共有1940万户。
到了南宋高宗当皇帝的时候,这个数字缩水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因为连年不休的战乱死了和逃走很多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地面积也缩水很多,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区域都丢掉了。
南宋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建炎三年,因为处于战乱期间,没能统计完成,只有两浙路和成都路的数据,因为陕西和中原地区大批人口的迁入,所以无法作为参考。
到了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也就是宋金和谈完成18年以后,南宋王朝才正式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的人口普查。根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这时候全国只有不到1110万户。
也就是说,经过了战后18年和平的修生养息,南宋的户数才恢复到北宋末年57%左右的水平。
可以想象,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在绍兴初年这一个阶段,南宋王朝的人口比这个数据更凄惨。人口少了,就导致朝廷税收降低,兵役和徭役的人手不够。
人口下降的原因除了战乱和疆土减少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百姓不愿意生。
不但不愿意生,而且不少地区还流行“不举子”,也就是孩子生下来之后就杀掉。
这个奇怪现象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第一,战乱期间百姓生活艰苦,不但要面对敌军的随时进攻,还要应付朝廷经常的加税用以支付军饷,孩子生下来很有可能养不活,并且逃难的时候带着孩子也不方便,不如“及时止损”;
第二,朝廷是按照人丁来收税,家里多一个男的就要多缴纳一份税收,干脆连男孩也杀了算了;
第三,连年打仗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孩子一成年要么被征兵,要么去服役,养大了也无法照顾家里。
朝廷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吗?有人,礼部尚书刘大中早在绍兴七年(1137年)就发现这个问题了。
所以,绍兴七年十二月,刘大中给朝廷提出了“鼓励生育”的方案,请转交户部执行。
但是当时朝廷秦桧、赵鼎、张浚等人争权非常厉害,没人顾得上理他,所以这个方案就搁置了下来。
到了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刘大中从礼部尚书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权力大起来了,可以自己发布朝廷命令了,于是就给赵构申请,经赵构同意后开始执行这项政策。
五月十六日,这项命令正式开始颁布,根据《宋史·高宗本纪》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大概的内容如下:
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和家庭禁止杀死婴儿,有违反的,婴儿的父母、乡里的保长、接生婆,全部判刑;
全国所有州县乡村五等以下、城镇七等以下的家庭,凡是生下来孩子不能养育的,每个孩子可以领取四千钱的“免役宽剩钱”(绍兴十五年五月改成一斛米,也就是五斗);
州县的官员考核,将辖区内的人口增减作为第一考核指标。
这三条措施,现在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确实是当时鼓励生育的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民间的禁令,有生育补贴,还有对官员的考核。
这样做的效果是不是明显,我们不太有直接的证据来说明,因为从绍兴八年到绍兴二十九年,这段时间的人口数据比较缺乏(主要是我找不到)。但是根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南宋的人口的确是疑似呈上升趋势:绍兴二十九年1110万户,绍兴三十年1157万户,一年之间就增加了接近40万户。
当然,到了绍兴三十一年和三十二年,人口又开始减少,原因很简单,开始跟金国海陵王打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