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zwzx2010 于 2021-1-18 12:52 编辑
经过了半年的英语学习,个人见解感到一个语言对于使用这个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塑造影响很大。
比如英语里在引用中,经常把话先说出来,然后接着再把说话人的人名给填上,最后再给那个人是什么身份。
举个栗子:
英语语序"The hash condition in my workplace always inflict pain on me." says Lihua, a cleaner.这样是正常的
翻译成中文会变成:一个叫李华的清洁工这样说到“我恶劣的工作环境一直都在折磨着我。”
首先一点:按照语言学的逻辑,一个语言总是会把想强调的东西放前面(以免出现“你们总算来了,杀我者乃是谢。。。呃”突然嗝屁的狗血剧情出现)
在英语写作里,英语注重表达观点,要把重要的本质的或者最有用的topic先放前面,麻烦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还有修饰部分放后面(尾重原则,英语名词短语里修饰成分两种是在名词前的,而六种都是在名词后面的)。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看英语阅读的时候,很多中国学生用中文逻辑(即要委婉,先绕着弯的列示例旁敲侧击最后再并不情不愿的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就会就常常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究竟在说啥了,然后再重新看一遍确认一下。
所以按照英语的逻辑,"The hash condition in my workplace always inflict pain on me." 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是最本质的,最要解决的topic,后面的说话人的个人身份Lihua是补充说明,而a cleaner清洁工职业则是对Lihua的补充说明。
变成中文后,“叫做李华的清洁工”,个人所有private的名字成了社会属性清洁工的无关紧要的修饰物,后面的话无论是什么,那么都是从一个清洁工的嘴里说出来的话。社会属性成了一个人的标签,不是你的名字,也不是你说的话。
同样是一句话,是谢君豪说:“”还是李华说:“”还是你说:“”,三者代表的含义代表的分量,还有听众们投入的精力,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铁粉们听到俊豪说。。。立马100%热情洗耳恭听,脑子里也满是俊豪的影子,但是刚听到一个清洁工说“”听到清洁工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跳过去了。
英语语言逻辑里,个人名字在前,职业在后。汉语语言里,名字只是职业的修饰成分,你的名字并不重要,社会属性才是你的本质。所以一个是private>public,一个是public>private。这种语言逻辑也会深刻地影响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思维。
就酱紫
PS:顺便一提:名字这个东西,可以说是一个人出生后一个“私人拥有物”,独立并区别于其他人的意义,具有超强的个体属性,甚至很多小朋友听到自己居然和别人重名都会很不高兴,因为感到自己独有的名字被人共有了。小时候看小王子里,狐狸一定要小王子给它名字才能成为同伴我还一直不理解,现在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