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俄快哭死了。
外交部网站消息,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提问称,据《金融时报》报道,中方在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供应价格和量上提出了不合理诉求。请问中俄关于该协议的谈判是否如报道所言遇阻?毛宁表示,寻找两国利益汇合点,深化利益交融,实现彼此成就是中俄两国元首的共识。我们愿同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断深化两国全方位互利合作。
自普京总统访华以来,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便进入了新的阶段。双方都对这一关键能源管道项目寄予厚望,期待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然而,就在外界普遍看好这一项目的前景时,一则消息却打破了宁静:中俄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这一分歧的根源在于双方对天然气价格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方面希望俄方能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以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而俄方则认为自己的报价已经相当合理,无法接受中国的进一步压价。
这个《金融时报》报道的重点,是中国向俄罗斯压价天然气,以及在供应量上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使得谈判受阻了。潜台词是中俄的战略协作已经出现“裂痕”了。大家都知道,买卖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坐地还钱,这岂不太正常了。就中方而言要求降低价格,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比如说,一是中方的投资大,这么长的天然气管线,中方段的部分或跨境的这一部分,应该都是中国出资修建的。俄罗斯的那部分,很可能也是由俄方公司向中方的银行贷款投资的。我们投资占比大,当然会要求降低供应的价格。
图片
《金融时报》作为西方资深媒体,选择在中俄发布联合声明之后不到一个月发布这篇报道,明显是想塑造出一种“中俄不和”的舆论氛围。其实西方唱衰中俄战略合作早已有之,以往没能成功,如今也是一样。以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例,该项目最初设定的是年输送量500亿立方米,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同时,也可以缓解俄罗斯因为无法向欧洲出口能源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不得不说,这些西方媒体真的是不放过一丝“离间中俄”关系的机会。“西伯利亚力量2号”这条输油管道是中俄的重点项目,关系到两国今后的能源安全不假,可问题在于这终究只是一个商业行为,既然是做生意,那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如发言人毛宁所说的那般,寻找两国利益汇合点,深化利益交融这是两国的共识。既然要找到利益交汇点,那自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洽谈,不存在诉求不合理这种说法。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再加上“北溪2”天然气管道被炸,俄欧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几乎断绝,现在只能通过在土耳其建设中转站,然后运送到欧洲国家。现在的俄罗斯非常纠结,虽然和欧洲关系闹得很僵,但是该谈的合作依旧不可能完全割舍,但是北溪2管道被炸之后,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全盘空白,美国则趁机下手,高价兜售天然气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俄欧想要重建联系,美国必然从中作梗。
图片
在全球能源版图大洗牌的过程中,中俄合作的潜力简直引人入胜。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能为双方带来滚滚财源,还能在国际能源市场掀起一阵巨浪。中国的天然气需求正以飞一般的速度增长。经济持续发展,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中国需要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天然气成了最佳替代品。中国庞大的市场,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口方向,对困境中的俄气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正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标杆。
但在“西伯利亚2号”项目上,中方有自己的顾虑,第一点,希望价格低是每个买方的正当的需求,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第二,该项目经过蒙古,本就违背中方意愿,也不符合中方利益。蒙古国近些年坚持所谓“第三邻国”外交政策颇为亲美,更何况该项目规模之大,投入成本不小,一旦被蒙古卡脖子,中方利益将蒙受不可预估的损失。第三,中方从不在能源进口上一味依赖一个国家,俄罗斯想要靠该管道包揽中国一年的天然气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这不符合中方理念。
因为自从美国重返印太战略实施以来,蒙古国就跟美国眉来眼去,此前美国还把蒙古国列为印太战略重要第三方,并且还与蒙古国协商开发领空。如此种种,都表明美国想要利用蒙古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牵制中俄双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借道蒙古国就存在地缘政治层面的风险,倘若有一天中美或者美俄进一步交恶,那么这条管道就会重蹈“北溪1号”的覆辙。
图片
中俄天然气合作项目受阻的消息一传出,美西方国家的媒体争相报道,生怕这件事的影响不够大。从这些外国媒体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美西方国家是非常乐于看到中俄在能源项目上无法达成合作的。因为这个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同时也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欧洲面临能源转型和寻找替代能源供应商的背景下。现在中俄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美西方国家再无插手的余地,只能时不时跳出来搞些破坏,却难以影响大局。
而我发言人毛宁的回答也滴水不漏,只是表示双方正在寻求“利益汇合点,实现彼此成就”,对于涉及“商业机密”的谈判细节只字不谈,让妄图从外交部记者会上搞个“大新闻”的西方记者铩羽而归。不得不提的是,虽然这条“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被看成是中俄未来能源贸易的重要部分,但在上月普京“搬家式”访华的过程中,双方也并未就这个话题进行公开表态。这从侧面说明了这条管道对于中俄“核心利益”来说,可能还不够重要。
如果西方想要唱衰中俄合作,无疑打错了算盘,要再次失望了。毛宁在回应这一问题时,没有提及价格或具体的商业问题,而是从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共识出发。这其实就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这是基于两国长远战略,双方元首达成重要共识的合作项目,期间虽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战略方向已经敲定,两国要做的就是不断向中间靠拢。所以如果西方单纯地从商业角度,纠结价格等细节问题,并没有太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