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天,北京终于爆发了一次瘟疫大流行,时人“谈虎色变”(“虎”即前文的虎烈拉,指霍乱)。事实上,当时的北京,每年春夏,学生和市民都要打霍乱预防针,甚至路上还有人检查注射证,要是没带,连火车票都不能买。由于打预防针后,有的人胳膊肿痛、发烧,这些虽然都是正常的反应,但当时人不喜欢。当时人认为夏天要是上吐下泻,就吃点万应锭、藿香正气水什么的,过得去就过去,过不去就过不去了。
1943年的北京正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这次爆发的霍乱非常严重,从关外、热河等地闹起,疫情直扑北京。侵略者在霍乱防疫针的注射和检查上采用野蛮的手段,经常在街上拦路检查,发现没有注射证的,就拉出来打针,不肯打针就暴打。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宁可缩在家里不出门或绕小胡同,也不肯打针。日本人实在是没辙,干脆出动军队,关城门检查没有注射证的市民,发现了就直接抓走。他们还在城门口摆放了十几口大缸,缸里全是撒了漂白粉的消毒水,出入城的只要携带食品,不管生熟,日本兵一律扔进缸里浸泡消毒,然后再还给主人,至于这么泡完之后还能不能吃,可就不管了。
看到这些,有人可能会觉得日本人在防治霍乱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但是后来从日伪留下的档案中发现,这次霍乱大流行,正是日本人在北京悄悄培养霍乱病菌,研制生物武器的“副产品”(1943年,日军在山东卫河流域发动的细菌战——“霍乱作战”,导致中国死亡人数高达42.7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