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格里高里 于 2022-4-9 21:43 编辑
标题是《旗帜鲜明实名反对匿名哥新冠后遗症部分观点——电车问题之我所见》,太长写不下了(但是我就要用这个标题,我喜欢)。
匿名哥新冠后遗症相关贴
COVID-19系列感染后遗症数据统计
太长不看版:
1.制定一个政策需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两个维度,仅考虑收益是非常片面又可笑的行为。
2.后遗症在很多传染病(并且流感、肺炎在后遗症上和新冠高度相似)中都十分普遍。
黑屁内容:我不知道匿名坛友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从其他地方偷的内容,但是泥潭大部分人(包括我)对这些专业性内容是非常没有实感的。就像泥潭大部分人对1A的电流、1F的电容也没有实感,需要告诉他们常见的这些东西是多大,这些东西相当于多大,用来干什么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实感(让我想起好多年前小米吹自己的东西有多好的时候说“我们的主板上有黄金”,一堆人跟着尬吹)。对于传染病防治和相关内容绝大部分坛友就是这样的,拿一个具有误导性的普遍性结论去误导坛友或者作为论证依据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坛友是先被忽悠的那个不具有专业认知能力的普通人那当我没说。
至于其他坛友,我都不想说,太丢人了。匿名坛友几次拿出了种种数据来论证“清零政策好于共存,LFY所作所为是对的”,论证过程中一堆一堆的逻辑谬误(之前发的那两个帖子我说了,不知道是不是写太长了坛友没抓住主旨要义),结果坛友全都急着下盘外招,都搁那否定数据或者复读观点,泥潭纯度历史低位了一刚

。
————————————————————————————————————————————————————————————————————————————————————————————————————
附论文或者权威信息作为论据,用超链接形式给出。
太长不看里面的两个问题分开讨论,先说第二个:
“后遗症”这个词,环境下赋予给它的恐怖性比实际上多太多了。事实上,具有后遗症的事情甚至是长期后遗症的事情可太多了,常见的小病如:流感、水痘,大病如肺结核、各种性病皮肤病,甚至是中东呼吸症之类可怕的疾病。乃至于非传染病的很多行为都会导致长期后遗症,甚至是吸烟,甚至是妊娠。
用坛友最喜欢的权威来源和论文数据:
坛友举例的那几个新冠后遗症,基本都能在流感看到一样的结果,论文doi。摘要翻译一下:
感染病毒发生感冒的志愿者在选择反应时间测试上明显比没有生病的人慢。这种影响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可观察到。与此相反,流感疾病损害了受试者在不确定目标刺激测试的表现。这些结果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取决于病毒的类型,而且即使在感冒症状消失后,性能损害仍然存在。
很遗憾的是这是篇很久之前的论文,因为这个东西没啥意义,病毒性疾病具有长期影响太正常不过了。
同样的,新冠的后遗症也大量出现在肺炎(普通肺炎,不是武肺)上,以pinky最喜欢拿来作文章的儿童举例:
限制性肺部疾病是最常见的后遗症类型。这与其他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肺炎病原体可以损伤肺间质,引起急性肺合并。肺泡的扩张和生长可以减少,导致生命力下降,强制呼气量按比例减少。肺炎病原体还可损害支气管上皮和结缔组织,导致支气管扩张、分泌物清除障碍和慢性化脓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儿童肺炎和阻塞性肺病之间的联系不太清楚。然而,我们确实报告了在患有和未患有病原体特异性肺炎的住院儿童中,哮喘的风险增加,这需要进行更多调查。
来源论文doi。
水痘会引起并发症:如脑炎、小脑共济失调、横贯性脊髓炎、雷氏综合症,这些都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并发症。来源: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
吸烟导致的后遗症我觉得没任何必要再举证了。
妊娠的常见长期后遗症包括:膀胱下垂、压力性尿失禁、直肠前突、性交后疼痛、剖宫产后切口部位疼痛和身体外观的变化。短期后遗症包括妊娠糖尿病、痤疮爆发、牙龈出血、便秘、痔疮和产后抑郁症。回头问问妈妈,绝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这些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之一,对自己的伴侣好一些。论文doi号,还有一大堆网站上也会说这些,泥潭很多有孩子或者正在备孕的人应该也都了解过这些。
性病之类的后遗症我觉得可以等哪天泥潭萨特用亲身经历科普
。
其他什么肺结核之类更为严重的疾病具有后遗症我觉得真没什么举例的必要了,那些疾病就算没有后遗症也必须要严防死守。
甚至很多疫苗接种都会产生长期后遗症,来源澳大利亚免疫手册,国内pinky嘲笑那些反疫苗的人(当然,确实反疫苗人士中反智或者保守人士占大部分),但是他们觉得疫苗非常安全同样也是一种反智行为(以及记忆力受损,国内疫苗出事情都多少次了)。
举这些例子我是想说明什么?后遗症这个东西真的非常普遍(更不用说新冠的很多后遗症和流感、肺炎高度重合),“新冠具有长期后遗症”并不能作为“应该对新冠清零”的支撑依据。因为后遗症因噎废食是非常愚蠢的,即使是在匿名坛友数据来源的英米,他们对新冠后遗症展开了各种研究,目的也是进行预防和康复治疗,论文地址,DOI:10.7759/cureus.13080。因噎废食你球也就这独一份了,哦不对,还有朝鲜。
再讨论第一个问题:政策制定的成本和收益。
其实都没必要讨论了,在说明白了后遗症这个东西的普遍性、新冠患者出现后遗症概率水平和应该怎么面对和看待后遗症后拿后遗症来为清零政策站台已经非常可笑了,但是架不住(我自我脑补的)可能会有坛友说:啊,新冠的后遗症还在详细研究,万一哪天发现这个后遗症非常可怕比如牛子没了;或者这些病的传染性远低于新冠(流感水痘奸笑)/妊娠不是传染病(不禁令人想问,真的不是吗
)。所以还是说说这个问题。
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中文网络上讨论共存还是清零很容易变成单纯的站队,且不说这两者本身就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两边人马一定要分出个你我高下出来,其实是非常脱离实际的行为。执行任何政策都有成本和收益的,只是这些成本和收益不一定一起体现(包括对象,时间等),二者的大小也相对不一。虽然我们说“生命之间不能拿来比较”等等,但是很多时候,制定一个政策本身就是一个电车问题,必须要在不同的牺牲面前做出选择,虽然这很功利主义,但是这就是现实。抛开执行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封城乱象我都看累了,不知道墙内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还在友邦惊诧,第一次当中国人吗?)和执行成本单纯去考虑收益,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般叫它出于“信仰”。信仰守卫君士坦丁堡、信仰光复耶路撒冷(说的是十字军东征,不是锡安主义)、信仰人定胜天赶英超美、信仰造反有理斗争到底,至于清零是不是信仰,我超我不好说。至于清零付出的成本代价,泥潭坛友(好像还包括我)这几天已经发了够多的了,这二者究竟孰优孰劣,我只能说我相信统计局,更相信豪哥。
现在就好像两条铁轨上绑着不同数量的人(实际上可选的轨道非常多,但是主流舆论不是认为就共存和清零两条路吗),如果非要让我选,我当然是选择驶向那条写着“清零”的轨道,虽然火车会碾过更多的人,但是这是推翻LFY的路,未来走什么路就是铁轨上的人自己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