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应该是,道德是基于社会而存在的概念。如果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无意义。那这种道德就暂且称之为社会的道德。
如果按照这种想法,这种社会的道德应该符合一些比较基本的条件:社会的道德有辅助社会存续的功能,并且为之构建出一套体系。社会的道德由构成该社会的共同体决定。
有一个问题是,道德具有区分好坏善恶的能力吗?即不符合道德的即为坏,恶,不被允许的行为,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
我觉得很明显的,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我们同时接触不同的价值体系,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固化的体系都太容易被质疑和消解。对不同的共同体来说,他们秉持不一样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的存在自然也被肢解了,一切都只能是在“某一特定情形下”“相对来说”的判断,极易破碎。
那我们是否能得到一个长久而稳固的道德评价体系呢?这对我们来说,好像是生活中更常出现的情形--我们凭借自己的独立判断去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这些判断标准的选择都出于个人的经验。
可以这样说吗,我们在最原始的,人与人的交往中就获得了一套基于经验的道德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先于社会建构而成的,也是种难以辩驳的道德标准,毕竟一切都是出于个人的独断。这种个人的道德只要某个人存在,那其就会一直存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自我也不会轻易改变,也就达成了长久而稳固的目标。
但这种个人的道德是否会有不适用的情况?自然是有的,在最讲道德文章的拆腻子国学就提到了这种情况--君子慎独。在缺少一个观测的他人时,可能的道德批判的力量就减弱了,这种压力的消失让自身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同样减弱了。直接变成“反正没人看见,爱咋咋。”如果用人格结构来说,就是我们需要一个观测者去保证超我的持续在场,此时道德才持续成立。
有一说一,这个时候就说明了信点啥的好处,你的行为随时有一个他者的在场,并且会对你的行为做出最终的判决,看你上天堂迎接72个处女还是下地狱涮火锅。这下欧洲的地板远远高于索多玛的地板了。
有别的办法获得这个持续存在的他者吗?先吃点啥再想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