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夜间模式 切换到窄版

哥谭

 找回密码
 开始流浪*
搜索
热搜: 韦恩 国男 bbuh
查看: 75|回复: 0
收起左侧

[摘抄] 学以为己. 第二章第一节. 教育機構的變遷I. 200607

[复制链接]



现金: $29763

名声: 338

称号: 蓝领

发表于 2020-6-7 22: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
第一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

1. 古代傳説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最早的貴族「學校」可追溯到公元前第二個千紀的初期。
       
        訓練年輕人為王室服務的教育理念在中國官學教育的歷史上特別重要。中國教育制度的發展史,基本上就在於如何落實這項教育理念。
       
        周朝統治者設立的學校「辟雍」和諸侯設立的學校「泮宮」以《禮記》作爲權威教材,學者認爲以教導軍事知識,也就是駕馭車馬和射箭爲主。
這些學校顯然具有軍事性及貴族性的教育目的。
       
        禮儀在孔子的時代具備了公平競賽的意義,所以競賽參與者可以學得競賽活動(尤其是體育)中的教育目的。射箭與學校考試的連結,成了一項教育的傳統。
       
        至少從春秋(約為公元前771-483)晚期以來,就有人談到古代的各種中央與地方學校,好像平民也有在地方學校受教育的機會。
       
        政府的權力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已告式微,以致貴族再也無從享有統治者的保護。許多低階貴族開始以自己擁有的貴族知識謀生,教導願意學習的人。這些貴族通常稱為「儒」,也就是學者的廣義稱呼。不過,就他們具備的知識本質來看,「儒」通常專精於禮,甚至武術。後來,這個稱呼轉為代表受過教育的人士,尤其是傑出或備受敬重的儒家學者。

        學派是思想的流派,不是制度性機構。私人教師毋須設立制度性的機構,即可在門徒身上留下自己的思想印記。

2.稷下學宮
        齊桓公在公元前360年左右設立
       
        具有濃厚私人性質的官學
                開放予私人學者利用校內設施講學授徒
                政府只單純提供硬體環境,讓學者得以聚在一起,互相辯論和交換意見。
                除此之外,則幾乎無所干預。有關這所學校的各項記載,幾乎從一開始就一再強調這種不受官方掌控的特性。
       
        後人對齊國政府的慷慨資助的正面評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一項根深柢固的信念:要維繫一所教育及研究機構以供學者做學問以及交換意見,政府絕對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實際眼光看待知識論爭的作風,也是中國教育經驗中相當顯著的一部分。
       
        這所學校留下的遺產,主要在於儒家與道家思想家都極為珍惜這種由國家支持的開明學術環境。不論儒家或道家學者,都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安全或甚至開明的機構,讓知識分子能夠在其中聚會、交流及相互問學。然而,這種想法同時也似乎在暗示説,私人學者沒有責任去創造這樣的環境。
       
        儒家對國家資助的學術機構的記載描述了那個時代的統治者花費極大心力吸引才智傑出的學者為己所用,卻很少提及當時制度性機構的背景。儘管如此,高等教育(而非基礎教育)的觀念正是這樣開始成形的。

        既然這所學校的目的在於吸引優秀的學者,當時的人也就特別為學校裏那群地位崇高的成員創立了一項稱呼,叫做「博士」(意為學識廣博的官方學者)。博士制度從此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裹最長久的一項特色。

3.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
        博士一詞和博士職位的任命,始於戰國時代末期。早期的記載明確指出,博士的職責就是要教導學生,並且為政府面臨的困難議題提供意見。
儒家學者不斷努力要建立穩下學宮與博士制度之間的關聯,但這項制度後來卻為秦朝所接收。在秦始皇的「焚書」政策之後,博士制度並未完全中斷,
並且在漢朝推翻秦朝(公元前205)之後再度出現。
       
        (1)漢代的博士
                武帝對太學博士教學内容和聘用人數的限制反映了儒家思想在這個時期獲得獨尊地位的知識轉型現象。太學教育(由政府任命的教學官員主持及管理)就此成為往後一千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實踐的重要傳統。
       
        (2)王莽與太學
                王莽為了讓興論接納他即位為帝,於是按照當時的天人感應及自然現象反映世事發展的思想,舉行了一連串精心策劃的儀式。這些儀式反映了漢朝意識形態及教育所強調的重點,也強化了太學的聲譽及地位。於是,太學生也就成了對他的篡位行為支持最力的一群。王莽精心培養太學生的作為惡名昭彰,從此造成太學生的影響力逐漸提高。即便在他被弑、短命的新朝也因此崩解之後,太學生的影響力還是不斷膨脹。
       
        (3)東漢的發展
                太學在漢朝的官僚招募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首都長安的教育及政治運作中也是活躍而且深具影響力的一員。

4.漢代的地方學校
        庠序之教只是一種理想,而非社會常態。

        (1)文翁興學

        (2)鄉飲酒禮
                雖然皇帝的教育詔書不受地方官員重視,但地方學校確實依循教育觀念而建立了。如果説普及教育就是提供學校讓合格的男童就讀,那麼漢朝確實接納了這樣的理想,並且相信政府可因設置這些學校而獲益。
                在當時的一般觀念裏,努力設立或維繫地方學校的官員,就是比較優秀的官員。不過,這些學校的教育品質又是另一回事。私人經學家似乎更能吸引到優秀的學生。

        (3)漢代地方學校的沒落
                地方性的官學教育在漢朝末年趨於沒落。當時經學家私自授徒的風氣臻於高峰,成了社會與教育的主要潮流。

5.漢代的私人教育
        (1)精舍
                「精」字原指維持人生命的氣的精髓,正適合用來描述經學大師吸引及影響門徒的效果,而這也正是經學家在講堂裏所追求的核心要義。
                當時並未強調學校必須設立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裏。漢代的經學大師和後來的佛教僧侶不同,並不特別受到優美風景的吸引,也不認為學習的成果和學習地點的自然環境脱不了關係。

        (2)遠求名師
                在唐朝晚期(九世紀),私學重新成為中國教育主流,當時愈來愈多的私學都設置在精心挑選的偏遠山區,因為一般人都認為這樣的環境有助於學習。當然,一個地方一旦因遠離塵蠶而出了名,就再也不適合個人潛心向學了。
                經學大師教導成百上千的學生,許多人甚至不遠千里而來,這樣的傳説不但引人注目,也充滿戲劇性。這些記載對教育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尋訪名師以求達成個人的教育目標,這項理想在公元三世紀期間深具吸引力,一般認為漢代的經學大師體現了孔子理想中的老師。

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經過二世紀中葉的黨錮之禍,漢朝太學即日漸衰落,以至消失。太學生涉入政治糾葛,正是私學發展勝過官學的原因之一。184年,黄巾之亂起,太學生卻提不出有效對策。漢朝太學於是就此畫下句號。

        (1)博士制度的延續
                史學家一致認為,由於貴族社會結構興起,官員子弟皆可獲得官職保證,因此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也就難以正常運作。出身貴族的學生認為太學資歷與自己的職位升遷毫無關係。在知識發展方面,由於佛教與玄學等新思潮勃興,經學的重要性因此日益降低。面對學術環境變遷的挑戰,太學似乎無力自我重振。此外,新興的貴族社會觀與知識觀也和漢代經學的視野相去甚遠。
                禮儀的學習是魏晉南北朝的經學當中特別活躍的一部分。

        (2)國子學
                晉朝國子學創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周禮》,統治階級的後代必須有自己專屬的學校。不過,實際上卻是因為太學早已遭到學生的漠視而失去了教育上的掌控力。
                國子學的設立在中國官學史上非常重要。特殊階級的學生應該擁有較佳的教育資源,從此成了中國教育政策思維上根深祇固的觀念,就算社會現實已使得學生之問難以再區分階級,這項觀念也還是揮之不去。因此,從三世紀乃至十三世紀,各個時期的高等學府都奠基在這種學生階級的劃分上。

        (3)魏晉時期北方非漢族國家的教育活動
                魏晉時的北方外族大致對中國的儒學傳統有相當的認同,但是南方開始的新思潮顯然還沒有對北方的學術產生影響,就是佛教也還沒有真正在北方傳開;雖然釋道安很受苻堅的崇敬,佛圖澄對後趙的石虎有相當的影響,但是像前燕的慕容儒便不奉行佛教。因此可以説北方的學術是落後於南方的。史家説北方的經學保守,其原因也就在這裏。

        (4)南朝太學教育的傳統
                太學制度在南朝仍然持續興盛不衰。除了斷斷續續興辦國子學之外,太學教育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特徵乃是在課程中廣納其他科目
                梁朝期間(501-557),律學也在505年加入了課程當中。這些發展反映了當時對知識需要分科的體認:隨着社會與知識發展得愈趨複雜,也就需要有新的術語和教學結構。此外,太學也開始招收非貴族出身的學生。這段期間出現了許多的經書注釋,反映出梁武帝統治下對儒學的重視。
儒學復興(其中也包括對《易經》的研究)最鮮明的證據,就是梁武帝在541年決定再建一座士林館,似乎主要供研究及公開講學之用。
                儘管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尤其是南朝末代的陳朝(557-589),儒家教育畢竟漸趨式微,也為若干包括律學在內的新學派或思想流派所超越。五經博士仍然地位崇高,但可能只是史家的理想。
                另一項重要的特徵,則是太學或國子學雖然持續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學生,他們的運作卻更傾向作為諮詢機構:他們與聰明觀或士林館等機構合作,為朝廷提供諮詢、舉辦公開講學,以及從事研究工作。這些活動都成了合乎道德理想的政府的象徵。
                魏晉南北朝期間,南朝太學留下了豐富的個人的學習經驗資料。在此只須要指出一點:南朝的高等教育因為兼作國家的諮詢機構而興盛不已。隨着時間推移,新的學問也得以納入。這樣的彈性成了後代高等學府的建構基礎。不過,來自其他知識潮流或關懷(如純文學)的挑戰,仍然持續造成威脅,以致這些學校無法扮演儒學先驅的角色。從能夠取得的文獻來判斷,也許這原本就不是設立高等學府的目的。

        (5)以禮治國
                包括養老禮和釋奠禮在內的各種禮儀,仍然是「國禮」當中的一部分。太學教育得以長久持續,可能就是這種禮儀思考與實踐的功勞。
                這些禮儀實際上來自許多不同源頭。我認為儒家思想家具備兼容並蓄的能力,能夠吸收各種儒家思想以外的觀念,甚至與儒家思想互相衝突的元素,所以教育活動才會顯得似乎都是由儒家學者為自家人所設計的。

        (6)北朝的太學教育
                在南北朝80餘年間,漢朝建立太學的傳統在北方延續了下來。有些國家甚至還能夠支持一千名以上的學生。許多與教育有關的禮儀都在這此異族政權下被修改。

        (7)北朝高等教育的問題
                如此龐大的教育體系必然不免和南朝太學面對一樣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給予貴族學生真正的教育。許多貴族學生(尤其是非漢族的後代)認為儒家教育毫無用處,全體一致而無所區別的入學政策也導致教學品質更難維持。無論如何,北魏統治者也採取了南朝的思維:根據出身背景把太學生劃分為不同種類。這種思維以及由此産生的政策,是中國中世紀時期一個獨特問題的一部分:即教育實踐與貴族社會結構的需求相悖。對於一個以承繼儒家傳統(尤其是任賢原則的觀念)為傲的社會,這樣的矛盾非常值得重視。中國北方的統治者雖然不是漢人,卻因為採納了儒家教育的理想與實踐方式,而意識到現行社會層級體制所造成的高度矛盾。學生分類政策的改變以及為貴族學生建造獨立設施的做法,都反映了這種矛盾與曖昧的態度。"這雖然是魏晉南北朝的獨特問題,卻不斷困擾後代的教育家,因為這些教育家一直堅守着過往的分類制度,而這種分類制度卻是對社會結構意義的觀念暧昧不清而産生的結果。

        (8)北朝的保守風尚
                不論北周統治者如何努力採納漢人的儒家教育,其臣民最喜愛的仍是遊牧式的生活,因此,經書的學習與教育在北朝一直受到傳統慣例所支配,而有保守之議。
                整體而言,禮儀的重要性在北朝的教育實踐中仍然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由當代的文獻可以看出,禮儀在中國北部的教育活動與思維裏一樣佔有核心地位。
                簡言之,太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制度上而言,這是個絕佳的時代,年輕人紛紛聚集於各國首都,而且在等待公職任命的期間,不但享有津貼,也不必服勞役或兵役。在當時的觀念中,這些活動都屬於良善治理的範瞭。按照這種奇特的認知,學生藉由研究儒家經典及其他思想流派或者技術知識,並且參與定期的儀式典禮,就也積極介入了「建立世界秩序(治國平天下)」的工作。北朝統治者建立這些學校,無疑是要藉此象徵他們的統治也合乎漢人乃至儒家的良善治理觀念。這些征服者也許不完全了解漢人所謂的儒家治理的意思,卻因此創辦了較為開放與多樣的課程。於是,北朝的太學也就為後來中國的統一扮演了鋪路的重要角色。
                中國早期經學一統的現象在宋朝即告終止,而隋唐時期的學術發展就已經為這樣的結果奠定了基礎。

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1)北朝的地方學校
                如同漢代的地方教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主要也只是一種理想。當時一般皆認為,雖然有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健全地經營地方官學,但政府仍可藉由成立這樣的學校而獲益。這些學校非常仰賴地方官員的主動作為,國家並沒有給予額外的預算補助。地方學校的教學方法與課程主要都仿照太學。
                北朝的地方官學比南朝活躍,至少就文獻上看來是如此,而且這是因為受太學的影響。拓跋魏(即北魏)於386年統一北方之後,這種情形更是明顯。
                北齊在地方官學裏建立孔廟,顯然對儒家教育的宗教層面有所認知,這一構想可能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不過,政府經營這些學校所投入的心力,與貴族子弟為了逃避上學而花費的心思恰成正比。
                佛教到了隋朝雖然已是一股備受重視的宗教力量,學校課程主要還是為儒家經學所支配,只偶爾關注其他科目的教導,包括佛教的教學以及技術教育。

        (2)北朝經學家及其學校
                經學家自行設立的私學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從來不曾中斷過。私學教育在北朝尤其盛行,佛教的僧伽教育理想則開始對南朝産生影響。私學教育在六世紀末葉普遍成功,以致北齊在難以吸引貴族子弟進入地方官學就學之餘,竟下令禁止私學。
                大師聚徒講學獲得成功,並不表示儒家的學習觀就是私人學者唯一採行的模式。儒家學者從來不曾針對環境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發展出一套整體性的理論。
                佛教徒最早注意到這項議題,並且針對紀律、修行以及有利於僧伽開悟的地點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哲學。
                送客不過虎溪的慧遠就是當代私學的典型例子。慧遠是僧伽理想的捍衛者,雖然預見自己的影響力達到各個階層的知識人,卻仍然選擇退隱廬山,往後30年不曾踏出山外一步。這是魏晉南北朝期間私學的最高理想。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布鲁斯韦恩只是蝙蝠侠的一个面具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始流浪*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Gotham City

GMT+8, 2024-5-22 00: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