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夜间模式 切换到窄版

哥谭

 找回密码
 开始流浪*
搜索
热搜: 韦恩 国男 bbuh
查看: 85|回复: 1
收起左侧

[摘抄] 李弘祺.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第一章第三节. 20200604

[复制链接]



现金: $29763

名声: 338

称号: 蓝领

发表于 2020-6-4 2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憂傷的老闆兒 于 2020-6-4 22:36 编辑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李弘祺. 香港中文大学. 2012.
断断续续才看完第一章,如果不鸽的话后续会把前面也整理上来。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點播章節或者向我索要PDF。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第一節 個人、社會與受教育者
1.「為已之學」
2.教育的社會目的
3.通才、經學者與君子
4.理學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第二節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1.保守主義
2.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3.儒家正統
4.權威的生活態度、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第三節  關鍵論點



作者认为整理关键论点的意义:
我認為這麼做將有助於讀者理解中國教育思想家與決策者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若干立場。
這些假定皆莫基於兩千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與哲學論述,並且界定了中國的教育史與教育經驗。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首先,探討中國傳統教育史,絕對不可能不談及儒家經學的發展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這無疑是中國教育演變當中最重要的面向,而且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發展。

(第一章  第一節
其次,教育體制觀念的演變顯示中國人一直不斷擺蕩,
一方面希望教育能夠作育英才,另一方面又希望教育能夠有助於政府的治理。
政府則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社会/国家/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企图引导教育的方向,
士人则努力要摆脱这种操控,贯彻自己对社会所独立怀抱的理想,并追求道德完善。
个人希望引导教育体系追求社会利益通常与国家选取官吏的狭隘目的形成直接冲突,
儒家追随者对个人独立学习空间的追求和争取“公共领域”的挣扎虽然往往徒劳无功,
但个人的教育在理想的层面上,强调要不断地在这些困难中争取发展的空间。)

科舉考試的出現,使得官學成為人才招募機制的一部分。
不過,官學在推廣官方認可的意識形態方面雖然持續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其重要性卻不久就遭到私人創辦的地方性民間教育機構(如书院或宗族私塾)所挑戰。
科舉制度所扮演的角色,則是中國教育傳統當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點。
自從宋朝(甚至更早之前)以來,嚴肅的思想家全都把科舉考試視為必要之惡。
由於像陶淵明這樣的人僅是風毛麟角,因此可以説科舉制度造就了中國人不斷自責、而卻又不斷為自己尋求藉口的人格。
(中國教育一直在尋求一種完美的機制,能夠讓個人的學習樂趣和社會責任取得平衡的聯繫。


如何在帶來崇高地位與沉重責任的仕途生活和個人省思與寫作之間取得平衡,是宋代以後乃至十九世紀末的知識人愈來愈重視的議題。
在儒釋道三項傳統相互結合的時代,如何在進入仕途(進)的同時達成心靈的平靜與和諧(退),
也就成了格外重要的問題,因為每一項傳統對這個問題都各自有不同的答案。


要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即必須在這三項傳統間取得真正的平衡。
在這樣的觀念裏,人的思想應該隨着身分而轉變。
為官之時應為儒士,退隱之後則應奉行佛教或道家思想。
真正的道德完善,就是在三項傳統共同重視的理想德行世界中優遊自得。


陶淵明因為對「進(晉升)」失望已極,於是以「退(退隱)」作為抗議。
這種反抗權威的行為,幾乎被詮釋為正統的儒家精神,這就是儒家受到道家影響的一大矛盾。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三,儒家和理學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學以為己」的理想。
這項傳統有助於我們了解士人為何把思想上的疏離視為一種修身的方式。
中國教育傳統的一大矛盾,就是社會關懷竟以珍惜退隱精神為前提。
官學影響力臻於高峰的時期,也正是退隱思想最盛的時候。
這種辯證關係是中國知識界一再出現的主題。
到了十五世紀,隨着專制統治出現,退隱就不再是個人的自由選擇。
這時候,整個中國可説就是一座龐大的官學。

第四,由於科舉制度深受重視,年齡與學識程度就此脱鉤,這點頗值得注意。
這樣的教育哲學強調學生必須精通一套價值觀或經學典籍。學習的成果才是重點,過程則無關緊要。
如此一來,「童年」就成了質而非量的概念。童年唯一較受重視的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與宋朝。這兩個時代都出現了重要的啟蒙教材。
不過,根據阿赫葉(Philippe Aries)的論點,把「兒童」視為不同世界的個體,不一定有益於兒童的人格發育。
(一般人總是認為,能夠對「童年」這樣的個人發育階段有所認知必然是好的,
但阿赫葉指出,這種觀點也會創造出一個監獄般的世界,把兒童隔離於成人的世界之外。
参見Philippe Ariès:Centuries of Childhood: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by Robert Baldick
(New York:Vintage Books,1962),pp.411-415。
另外有一點也值得一提: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有不少討論都把「童年」視為人生的一個階段,有別於青年或成年,
但是當時的青少年(甚至更年少的兒童)卻也有獲准進入太學就學的例子。)

第五,道學教育的實踐及其道德人格的理想是塑造傳統中國晚期教育最重要的影響力。
儒家正統(Confucian orthodoxy)的興起其實並不完全與道學思想的發展密切相關。
無可諱言,創建明朝的專制皇帝朱元璋所採行的各種嚴苛的教育措施,有許多確實都源自道學思想——尤其是朱熹一派(可簡稱為「理學」);
但道學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卻是一再致力於解放個人的道德自我,企求擺脱威權的桎梏以及科舉考試的壓抑。這是帝制中國晚期教育發展的一大主題。

(第一章  第一、二節)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許多人常誤以為儒家思想是中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唯一而且僵固不變的影響力。
不過,中國經學傳統的詮釋學研究指出,儒家思想其實一直不斷變化,
其他思想傳統對協助儒家思想的成長與變化的貢獻更是無可估量。
這點絕對不該忽視,更不該視而不見。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項最重要的主題,
卻經常遭到學者的忽略。要了解中國的教育發展,絕對必須把這點銘記在心。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布鲁斯韦恩只是蝙蝠侠的一个面具而已。



现金: $29763

名声: 338

称号: 蓝领

 楼主| 发表于 2020-6-4 2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第一节 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权威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 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第一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 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第一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第四节 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追求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王阳明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第一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 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第一节 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 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 487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 568
1 汉代的学生运动 568
2 宋代的学生运动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第一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 592


第二节 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权威、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1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权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汉代的考试 111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 213
表6: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 325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2 2020-6-4 22:47:22 回复 收起回复
布鲁斯韦恩只是蝙蝠侠的一个面具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始流浪*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Gotham City

GMT+8, 2024-5-6 11: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