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夜间模式 切换到窄版

哥谭

 找回密码
 开始流浪*
搜索
热搜: 韦恩 国男 bbuh
查看: 96|回复: 0
收起左侧

[碎片阅读] 佛教心理学为何是反本质的?(day14)

[复制链接]



现金: $660

名声: 0

称号:

发表于 2020-6-1 22:43:56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少妇白洁 于 2020-6-1 22:46 编辑

今天坐了一天动车,没看书,就看个文章凑数吧:

Sean Illing 利维坦

利维坦按:

我们后天教化和习得的,往往是个体要去适应的社会准则和规约,由是,总有人或多或少无法适应这场大型社会游戏规则,从而生出莫名焦虑和压力。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应激反应来自的那个“外界”,是我们大脑对于其的频繁预期:一切都为了“准确的生存”,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但或许,自我仅仅是一种无明与幻觉,这种幻觉诱使我们不断去追逐那些看似能让我们获得短暂快乐的事物:金钱,性和食品。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方式来完成我们认知上的移情,那么你看待世界或许会大有不同。

正文:

畅销书《道德动物》(The Moral Animal)和《上帝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God)的作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写了一本书,名为《为何佛教是真实的》(Why Buddhism is True)。不过,请不要因这颇为大胆的名字望而却步。


赖特并不是在劝人皈依佛教,也没有暗示其他的宗教是错误的。相反,这是一份写给所有对冥想的现实好处有兴趣之人的轻松而易读的指南。书中并没有对佛教信仰的转世说与超自然神灵进行分析,而将重点集中在赖特所谓的“西方佛教”或“世俗佛教”上,更多地关注作为一种治疗实践手段的冥想,而非信仰。


赖特所说的“真实”,是指“佛教对人类困境的诊断从根本上是正确的,它开出的处方也是效果显著且急需的”。这种“诊断”是这样的:人类的状况被持续不断而终究无从释明的痛苦所定义,冥想并非摆脱这些痛苦的途径,但它却能通过教导我们看清这种痛苦究竟是什么,并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情绪冲动及其带来的行为,从而超越这些痛苦。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Vox办公室,我和赖特坐着聊了会。我们讨论了自我幻觉、部落主义心理学,冥想如何使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道德,以及为什么他认为推广冥想练习可以改变社会。


“这个世界上最缺少的不是情感上的移情,而是认知上的移情,”他告诉我,“也就是我们很难从别人的视角看待事物……这比情感上的移情更为急需。”


赖特认为,冥想即便并非这一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也至少是一种纠正。冥想通过训练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集中在呼吸和身体上,使我们开始看到自己的大部分思想是琐碎的,大部分情绪是稍纵即逝的。在这样的练习中,自我开始消融,我们会更多地认识到其他人的存在,并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意识。


一部分问题在于,忙碌的头脑会分散我们对当下经历的注意力;我们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而无法真正地活在当下。我们也为自己的大脑所束缚——它从一个完全不同于如今我们需要面对的环境中进化而来。


我们天生就追求快乐,这使我们永远感到不满足。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永远都不够多,因此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指向未来和我们认为自己想要的。“自然选择并没有把我们设计成快乐的生物。”赖特说。


冥想并非通向平静的唯一路径,但也许是最简、最优的路径。


你可以读读下面略经改动后我们的对话。


希恩·伊林:所以你的书名有些不讨喜。这会让很多人留下一个印象:你假设佛教是真实的,因此其他宗教都是虚假的,是这样吗?


罗伯特·赖特:你这话听起来好像我是带着一个被揭示的真理刚从山上下来,准备大发慈悲,花些时间来与凡人分享。但是,至于其他宗教的问题,我只是想说说佛教所谓的自然主义部分,所以我没有提到转世这类超自然的东西。我要讨论的是你所谓以佛教心理学和哲学作为基础的主张。


这与其他任何宗教之间都不存在真正的矛盾。记住,无论你是谁,信仰佛教的人都认为这种宗教使你变成更好的人。我想,如果站在更高层次上讨论佛教,将超自然的部分也包含进去,我不保证你会认可这种说法;但是如果你谈论的——虽然我认为这种说法有误导性——仅仅是有时被称为“佛教的世俗或自然主义部分“”的东西,任何人都没理由从我这里感受到威胁。


希:你所谓的“自然主义”是什么意思?


罗:佛教中我为之分辩的主张是:我们经历痛苦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看清世界,这也是我们让别人遭受痛苦的原因。换言之,这是我们经常不快乐、感觉不好的原因。我们常常受到自己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的幻觉的影响,只要能够净化自己的幻象,我们就会变成更快乐、更好的人。


这是个很令人惊奇的说法,因为这个观点从原则上看是“一石三鸟”的,而佛教提供了这块“石头”。它提供了一条实践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教育,因为佛教至少确实能够帮助你看待事物更加清晰,确实使你更加快乐,变成更好的人。


我实际上是在为这样一个观点说话:诚然,从本性来看,我们往往无法看清世界的很多重要层面,而这确实经常使我们感到不快乐,也令我们常常以很糟糕的方式对待别人。除了认可这种为人类困境的诊断之外,我对问题的“处方”也有很多要说的。


我本人已经相当认真地进行过正念冥想,并在佛教哲学的背景下实践它。我参加过多次禅修,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的那种。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想了解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是“一个极为专注的冥想者”,虽然我还并没有成为这样的人。我会进行日常练习,却并不在高度熟练的冥想者之列。


希:好的,让我们深入到其中正念冥想的部分。你的书开头就回顾了禅修的经历,你感觉自己仿佛终于醒来,就像《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吃了红色药丸的尼奥。当时发生了什么?那次禅修的经历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使你产生了改变的动力?


罗:我的第一次禅修要说回到2003年,在那之前我从未成功冥想过。我的注意力范围非常有限。我时常坐立不安,我会说自己并不是个情绪稳定的人,所以我并不是个天生的冥想者,它从来没有真正地“戳中”我。有人建议我去禅修,我就去了一个为期一周静修活动,它与正念冥想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尽管他们并不相同。一切都很神奇。头两天仿佛是地狱,我甚至不能在连续10次呼吸中集中注意力,但我最终拥有了非常难忘的经历,有些是在冥想之外,这其中包含了一些很有力量的故事,我的意识正在不断地转变。


所以到了那一周的结尾,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我记得,在禅修结束后,我打电话给妻子,在我还没有说什么之前,她仅仅听到我的声音就表示喜欢崭新的我。


在进行详细阐述之前,我需要做出一个警示:即使你持续进行冥想禅修,它的效果也不会永远存在。想要保持在你(静修时)进入的那种境界之中并不容易,但是我对美的欣赏力却大大提升了。我觉得我通常并不那么具有审美敏感性,也很少对人品头论足。这很有趣——在冥想、禅修之前,你会看着人们,并同时打量他们,你可能会想,“哦,这是个混账,这是个混账,这个看着还行。”好像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这种事,但我现在会这么做。


我对冥想已经有足够的了解,能看到其作用机理,了解日常的练习如何让你变得快乐一点、感觉好一点,以及持续的冥想如何从原则上促进改变。现在,另一个问题在于冥想是否能够带来真正彻底的开悟,即把你从痛苦中完全解放出来,让你能彻底看清这个世界,等等。这是佛教徒的理想,但是,我毫不怀疑你也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并且我确信,如果我有时间致力于此,我将会比现在走得更远。


文/Sean Illing
译/Carlyle
校对/火龙果
原文/www.vox.com/science-and-health/2017/8/23/16179044/buddhism-meditation-mindfulness-robert-wright-interview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Carlyle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布鲁斯韦恩只是蝙蝠侠的一个面具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始流浪*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Gotham City

GMT+8, 2024-4-30 1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