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答主老岳的回答:
这开国皇帝啊,常有一种为“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忧心于“我死了之后你们会犯错误”,总想致力于搞一种完美的理想制度,尤其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又想要自己多承担一点,这样子孙后代就少承担一点,还老怕自己的接班人是个傻小子,就会把制度设计的死板没弹性,以防后代变通。更可怕的是,他们总会觉得就自己行,其他人都不行,老子就是正确的化身。那些“不听我的话”的人,都是阴险的潜行者,他们现在怕我,不敢露头。可是等我死了,我那些傻儿子们肯定是应付不了的,所以我要替子孙后代把他们统统都揪出来,连同土壤一起斩草除根。
这种为民奉献的责任感常常蒙蔽了他们的双眼,甚至产生了一种“在反对声中奋勇前行”,“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的执拗。更会加强他们的行为逻辑,做出更为匪夷所思的决策,而注定会存在的反弹又会加剧这个矛盾,就会导致“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的结果。《老残游记》里面有一番“清官比贪官更恶”的论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总标榜自己没有私心,自己都是为了大家好,就会做出实际上比坏人更恶劣的事。
比如说秦始皇,他甚至连子孙后代的称号都想好了“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连二世以后都没用上。设计很漂亮,实践起来都是扯淡。
再比如说王莽,天下都一塌糊涂了,他不好好琢磨怎么救火,还要和学者们探讨史书,花了大量功夫来修订全国地名,就是想要搞一劳永逸的制度建设嘛。
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了。以把全国人民塑造为植物为最高追求目标,都排排坐好,朱爷爷给你们都安排上,以后就不许再乱动了,拉钩上吊一万年不许变。他还要设计一整套说教体系,天天在全国人民耳朵边上念叨那一套狗屁不通的《大诰》。他就是想要通过这些自己设计出来的制度,永远消除社会上的潜在不稳定,彻底给老朱家开创万世太平。
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大都是自己胡折腾就完事了。而这帮货,总是怀着一种使命感,要为子孙万代计,根本就不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搞出来的基本都是二十年之后就变得畸形又搞笑的垃圾,只可惜当年的受害者们,已经不能再发出嘲笑声了。历史的方向被这些人扭转,后来人也只能长叹一声。
再讲几个精心设计的笑话。
朱元璋:“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坚持了几年?
那套刊行全国的《大诰》,要求每户都有,朱元璋一死就烟消云散了,到清初甚至散佚不可求全。与其发行量相对照简直匪夷所思,估计大部分都拿来引火了。
雍正搞的《大义觉迷录》,也是全国刊行,组织全体官吏学习,曾静作为当事人还要全国巡回现身说法。结果老子一死,儿子上台就给禁了。曾静也杀了,而有趣的是,雍正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杀曾静,可惜儿子没听啊。
决策者,当然不能过于短视和自私,但是走向反面往往会更加危险。子孙事自有子孙计,守住自己能力边界,安心老去就可以了。妄想搞什么千秋万代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所嘲笑。你有本事不死吗?没有就边待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