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麦穗 于 2020-12-30 21:25 编辑
我发现高赞抱怨《大秦赋》并非是因为他的 价值观有问题,这是令人害怕的。事实上《大秦帝国》这部剧,从原著到改编,价值观可以说完全错误的。很多人会质疑,我们不能拿现在的价值观去套用古代?
可是质疑秦朝,是现在人才出现的(恰恰相反,自民国之后,为秦国翻案的观点屡见不鲜),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声就不怎么样。
孙皓晖还说这叫强势文明。那么为什么中国自秦以后就不强势了,为什么自秦,乃至于自明清以后,中国就柔柔弱弱,乃至于鸦片战争,几艘渔船的英国人把大清帝国打着要签订《南京条约》,正是商鞅体制下的弱民、辱民、贫民、愚民政策在清朝数千年的积淀。
秦朝为什么历来称之为暴秦?原因就在于,秦朝的胜利,是庶民的悲剧。没错,秦国,从一个很小的部族最终到了秦穆公三立晋君,以仁厚成为春秋之美谈,到了秦孝公变法,一直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但是这个励志故事背后,他的代价是什么?现在“代价们”还高呼赳赳老秦,是不是有问题?事实上,希特勒的故事难道不励志吗?
很多人认为,秦朝是儒家抹黑而成。但是读读被秦始皇称之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看看韩非的话,这是儒家抹黑吗?
从商鞅到李斯,为秦国发展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好的下场。乃至于秦始皇自己,死后,被赵高篡改遗诏, 这是一个完全互害的体制,君主和臣子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
注意,大秦帝国不算是历史正剧,恰恰他是包裹着迎合现在所谓“民族主义”的剧。秦国的变法开端,正是秦国人抱着弯道超车的想法,秦孝公说:
"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这是典型的试图快速称霸的速成之法。商鞅几乎提供就是这样的速成手段,属于一次性政策。
他的胜利是耗尽国家的活力而形成的,他是不断把权力推到极端,从而使得政权所及的民众都被裹挟到这个体制,从而引起社会的大震荡的产生。因此中国古代被称之为超稳定结构,超稳定是商鞅体制所形成的,他的基本逻辑就是权力推到全国范围,泯灭一切社会的发展矛头,使得中国长期停滞于一个社会形态,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不可避免被甩在后面。超震荡结构,也是商鞅体制的必然产物,他使得社会每一两百年就会出现改朝换代的震荡格局。每一次乱世,都需要大量的人命来填。
而这个过程形成了循环性结构,这是儒家的工作,儒家以粘合剂的方式,使得原有体制重新复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循环不已。
商鞅心中很清楚,这套体制,与周朝的温和以德立国完全不同的,他是一个“强国之道”,就是通过骗(如张仪所为)、诈、掠夺快速速成之法。
FROM:
作者:林先生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858623/answer/1650169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