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金融创新{:10_27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543592/answer/1339494591
从2015年开始,独⼭县的融资项⽬就⻓年在北京、上海的⾦融市场中⻜来⻜去,其实这⾥⾯的套路远⽐⼀般⼈
想得野得多。
我认识不少的西南地区的富⼆代朋友,在那⼏年纷纷在陆家嘴附近的写字楼⾥设⽴各种所谓的⽪包基⾦公司,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家⾥⾯⽼⼦都是在西南地区的建筑承包商。⽽独⼭、三都这种普通中国⼈可能⼀辈⼦都
不会知道的偏远⼭区⼩县城,在那⼏年却成了他们⼝中炙⼿可热的词。
在看视频的时候,很多⼈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烂尾楼,开发商和建筑商肯定拿不回⼯程款,也算是他们⾃⼰
作的。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只能说是拿⾐服。
实际上,那⼏年各地的包⼯头云集独⼭,因为独⼭这个地⽅有点特别。⼀开始独⼭⽤的是⽼套路,希望你们这
些想赚钱的包⼯头⾃⼰垫资⼲⼯程。但是包⼯头们哪个不是⾝经百战,很多⽐独⼭不知道⾼到哪⾥去的灵道,
他们都可以谈笑⻛⽣,⾃然不会都上当。
后来不知道是独⼭⾃⼰发明创造,还是吸取了西南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对这些包⼯头说,要不这样吧,我现
在⼯程太多了,这些⼯程我⽤贵州汇福等这些独⼭的融资平台公司来担保,你出去帮这些⼯程融资,谁能借到
钱,我就把⼯程给谁。
这⼀下就打开了财富的魔盒,最早⼀批进去的包⼯头们都发了⼤财,因为庞⽒债务刚开始,很多⼈最后安全撤
退。后⾯其它包⼯头⼀看,便纷纷跟进。那时候⽼⼦⼲⼯程,那些原本就觉得⼲⼯程⼜脏⼜累⽽不愿意回家接
班的富⼆代们,就⼀边在陆家嘴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帮⽼⼦融资,也算有个正事⼉做,⼀边⼜有理由蹲在纸醉
⾦迷的上海天天出⼊各种销⾦窟,跟⽼⼦打配合,简直完美。
更妙的是,债还不是⾃⼰背的,都是贵州汇福作背债主体,借来的钱作为⼯程款最终装进的是⾃⼰的⼯程公司
的⼝袋,天下哪⾥还能找到这样的好事。
那两年正值平台融资最疯狂的时期,⼀个年财政收⼊不到5亿元的地⽅,银⾏、信托早就借不出钱了,因此什
么P2P,私募基⾦,定融计划,全套都给我上。很多⼈看了视频,惊讶于独⼭县10%的融资成本。我就笑了,
10%那是成本,14%甚⾄18%起,您别嫌贵,还不打折。您得研究债务⼈借钱的⼼理,能花14%成本借钱的根
本不在乎多花4%。
但是这么⾼的融资成本,万⼀被社会舆论知道了肯定影响不好,但是你不出⾼价⼜借不到钱。怎么办呢?这⾃
然难不倒聪明且实操经验丰富的陆家嘴专业⾦融⼈⼠。⼀种贴息的融资⽅式被发明出来,就是贵州汇福明⾯上
最多只承担10%的融资成本,剩下那部分由承建的建筑公司来贴息。
当然了,⽺⽑出在⽺⾝上,精明的包⼯头们⾃然不会做亏本买卖,⼀年贴个4%的利息,两年就是8%,这些⾃
然都要靠建筑⼯程的利润来覆盖,再加上还有⼀些你懂的费⽤,那么⾃然就要想办法做⾼合同造价。
因此,你在视频中看到的很多投资项⽬投资额都是⽐较虚的,⽐⽅说独⼭⼤学城项⽬,号称135亿,实际花费
约20亿,除去宣传的夸⼤外,剩下的你懂的。
⽽且很多⾼息负债都是不⼊表,不⼊征信,因此独⼭的隐性债务根本就没法计算。
在过去五六年,西南地区是做债的⾦融⺠⼯⼿⾥的⾹饽饽,很多⾼中地理没及格过的⾦融⺠⼯,如今说说起来
西南地区的各个偏远⼩县城的名字,那是如数家珍。如果经常跑西南地区,你就会发现这是⼀个,第⼀世界和
第三世界并存,⼀个⽐北京更加折叠的存在。很多地⽅没什么产业,每个地⽅最的有钱的⼈,不是做房地产就
是做⼯程的,贫富差距⾮常之⼤。我四川朋友之前跟我说,汶川地震之后,街上豪⻋多了不少,我说是不是因
为地震后有钱⼈的想开了,不存钱把钱都花了,他说没地震之前四川⼈本来就想得开,豪⻋真正多起来的原
因,你懂的,反正感觉贫富差距更⼤了。
⽽正如⻢前卒在视频中说的,这个并⾮独⼭⼀家的现象,其实在西南地区是个⽐较普遍的现象,只不过独⼭特
别有代表性,特别突出。17年去帮四川⼀个地级市的开发区融资,他们要造⼀个新的产业园,需要拆掉⼏个
村,⽽那⼏个村的房⼦⼤多是汶川地震后建⽴的安置房,建成也就七⼋年时间。
只要花钱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你肯定没办法抑制花钱的冲动。这两年财政部在⼤⼒推⾏财政预算绩效评
估,这是⼀种事后监督机制,是⼀个很好的进步,可以让⼈在乱花钱之前有所顾忌。但是,最好在花钱之前有
更多的监督制约机制,毕竟事后发现时,往往都已经造成了不能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