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个帖子说为啥lfy影视作品越来越拉跨,除了审查因素影响外,还有就是lfy畸形的市场造成的与大批量观众的低级审美造成的。先讲一个畸形市场的例子,前几年有一个口碑非常不错国产恐怖片叫《中邪》,低成本的伪纪录片。不知道什么原因尽然拿到了龙标可以上映,可能片方觉得能挣波大的,就在上映前做了大量的病毒营销。这有关部门觉得你这病毒营销太吓人了,撤档吧。这片就再也没上映了。一个拿了龙标明明通过审查的电影,最后因为市场营销问题下架,说来也滑稽。
再讲一个片方傻逼的例子,《地球最后的夜晚》,本来是一个入门一点的文艺片,当时为了骗观众买票包装成爱情片,确实获得了大量票房,但是由于并不符合当时以为是爱情片的观众的预期,获得了大量恶评。虽然这件事是营销问题,但同时也暴露lfy观众并无法接受一个超出自己预期影片。当自己看不懂时就是导演拍的烂,编剧烂。
说起编剧烂,这就引到lfy观众自身的问题上,或者说全世界观众都有的问题,故事不好。评价一部艺术作品首先说故事好不好,但实际上故事并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商业电影来讲摄影服化道配乐都是重要的。今天好德我基这个水友提出的《沙丘》《1917》《300》,实际上都是电影工业上的好片。电影是一个多方合作的产物,工业上的进步給这些大片带来了更好呈现方式。可惜观众往往以为一部电影的成功编剧才是最重要的。大多说自己喜欢看电影的人,也会首先列举出大量所谓的烧脑或者反转类电影,其它关于美的方面则少有注意。这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观众缺乏对美的认知造成的,lfy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使买票入场的观众只为得到一份短时间的共情和结果,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就要骂娘了。
短视频的爆发也对lfy的影视事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影视行业受到政策影响,大量人才涌入到短视频。短视频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娱乐的需求,短平快。几分钟剧情就反转,身边事更容易共情,碎片时间就能看完,同时监管审查空白,这几乎与电影是完全对立的。能吸引观众再次进影院的只能是爆款中的爆款了。
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行为其实是可以单独说一下的,在大银幕看电影除了屏幕大和音响好之外,还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同时多人观看。这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宗教类的活动,类比成教徒周末去教堂一样。同一时间地点来一个地点接受某种灌输。《寂静之地》这个电影由于世界观的设定,我当时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虽然坐满了人但是确实鸦雀无声,能感到所有人都在克制自己的行为,呼吸声都很小。这种情形在家看电影所不能体会到感受,身边观众的情感会不自觉的影响你,这种共情是电影院所独有的。但由于人与人的不同,共情是很难达到的。如果真有一部反lfy电影能够上映,当时坐在影院里的反贼会怀有一种有团结起来上街打到京哥的气氛。
最后回到标题,战狼类电影,这是一个双向选择。lfy观众们一年只会为一两部电影去电影院浪费时间,那么一部能值回票价,容易看懂,不会冒犯观众的安全电影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而战狼类电影,没有任何艺术门槛,又与当时社会上的意识形态相符,可以放了心的大胆宣传,自然受到了追捧。我大胆预测可能长津湖就是这类电影的最高峰了,大健身造成的冲击,对电影院观众这个消费群体的意识形态造成了转变。更多人转向短视频更会倒逼行业走向衰亡。迪士尼的割席也是对整个行业的重创。也许中国电影将会重回地下,到那个时候就又可以和伊朗电影比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