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到底停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好德我积 于 2021-9-16 15:30 编辑狗头不太懂,都说螺旋上升,正题反题和更好的合题。
哪啥时候能停?
补充一下。国内语境不是得辨证的看待问题吗?
那辨证既然是无休止的,怎么决定最后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21_549:}辩证法我看黑格尔的原文根本不是什么“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这个垃圾万用语,好像是针对归纳演绎法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狗头看了半天没看懂 辩证法事实上,在中国被整体滥用,辩证法有着明确的一个使用界限。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有辩证法?这就要从整个近代哲学说起。
在近代哲学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按照恩格斯认为,近代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这个论断,放在近代哲学是大致没有问题的。
可是,当你探讨这个问题,你就发现,这是一个死胡同,根本没法探讨。
你要探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你首要的前提是探讨思维自身的规定性,因为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定在”,你不去探讨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理由探讨存在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的革命,先去探讨思维能不能认为存在。(我记得高中学政治的时候,老师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混淆,显然这是不懂哲学的言论,只是一种机械性的学习)
但是,你要探讨思维的规定性,你又要跳出思维去看思维,这本身是做不到的。就好像眼睛看不见自己,刀无法自割一样。
换言之,你要探讨同一性,请去探讨第一性。你要探讨第一性,请去探讨同一性。哲学家一看,傻了,这完全是一个死胡同啊。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思维本身是不是存在?思维当然也要被包括在存在这个范畴内,那么你探讨存在,你就将存在设置为你的一个对象,你是探讨的主体。但是存在本身是高于任何在者的,那么你的探讨是被限定的。如此一来,思维和存在发生互相的自我指涉现象,产生矛盾。一方面你限制存在,另一方面又被限制。
此时出现了一位人杰,此人外号猫头鹰,这就是黑格尔。黑格尔说,我有办法处理这个问题,什么办法呢?
你不是,思维和存在互相限定吗?我就承认这一点,他说康德退回知性(因为康德不去追问在,而仅仅停留在在者的探讨之上),因此我在承认这一点的前提上进行探讨。
在黑格尔的体系上,首先独断一个唯心主义立场。然后以概念为中介,概念(他是客观的,而不是我们意义上的主观)一方面限定主观精神的生成(包括主观精神的形式内容),另一方面主观精神之中,概念不断扬弃自身走向绝对精神。这就产生了不断指涉,不断扬弃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因为哲学概念是一个无指涉的概念,比如说苹果。你拿出一个苹果,你就知道苹果指涉的对象。但是,你说自由。你拿出个自由让我看看。
所以,黑格尔说,普通人思考问题是概念围着表象转,哲学家探讨问题是表象围着概念转,因为哲学概念是没有什么内涵的概念,这种无内涵的概念就会将自身也囊括其中,你要探讨这个概念的意义,首先概念意义的发生就被概念自身限定了,所以不得不出现辩证法暂时调整。因此辩证法出现,有两个前提,
一、你所探讨的对象无内涵,或者说内涵极其稀薄,导致自我指涉。
二、你进行反思,明确意识到了这种指涉现象。
但是,普通人所用的概念,是有内涵的。苹果就是苹果,你不能说苹果既是苹果,又不是苹果,那就是诡辩论。之所以说中国人滥用就在这里。
那么,科学为什么也不能出现辩证法?因为科学探讨任何对象,都只是把它当成在者去探讨,绝不会意识到,你有没有可能探讨这个对象,科学家是不会发生动摇的。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
命题能够表述全部实在,但是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能够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即逻辑形式。
这话的意思是,眼睛能看事物,但是眼睛不能看自己。康德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康德说你硬要探讨的话实体、宇宙都会出现幻相。
由于科学不去反思,导致他无论探讨的对象多么普遍,都不会动摇他的感知,也就无法产生辩证法。但是一旦你明确意识到你的探讨是被限定的,你又硬要去探讨,那么就会出现自我指涉,出现辩证法。
而科学不出现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优点,也是科学的极大问题。由于他仅仅把一切探讨对象仅仅当作对象去探讨,即使他探讨到人本身,他也如此,这就形成了一种极其冷酷的思维,他从来不去关心人本身,仅仅把它当成其他事物一样,这当然是工具理性的思维。
还有就是所谓的朴素的辩证法,朴素的辩证法没有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程度。但是他跟前面所说的原因是一样的。
在认识论上,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在本体论阶段,就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关系。或者就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因此,《易经》说伏羲一画开天。所谓一画开天,就是人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出现,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正是在这里,辩证法萌芽开始出现了。他一方面试图把握世界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又只能用表象去解释一般(譬如说八卦),此时,他会隐隐约约地出现辩证法的萌芽。
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说,马哲教科书会说,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是同一性才是绝对的。正因为人类要追问在,去追问世界的同一性,才会出现辩证法,所谓斗争性是绝对,是因为这帮人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做辩证法。斗争性仅仅是一个暂时状态,所以在知性上是不存在任何概念动摇的。 不懂就对了,懂了螺旋就上升不了了 高中的哲学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条化,僵化,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批判形而上学,并教授辩证法。
高中的哲学教材,一开篇就开始独断,基本上物质那一篇可以用那句口号来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就是后面所说的辩证法。然后我们的认识是可以反映这个规律,并为我所用。
整个架构如上,但是,这些教条化的说法,在哲学上基本站不住脚,或者说他仅仅表达了常识。
首先,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失误。
我当年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几次三番叮嘱,说哲学基本问题不能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相混淆。
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在高中教授中,存在两大缺陷
1、把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简单理解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但是,存在和思维这一堆范畴不等于物质和精神。因为存在是外延最广的范畴,既可以包括精神存在,也可以包括物质存在,乃至包括社会存在等等。但是一旦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理解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就会把哲学实证化,把哲学基本问题仅仅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在性,认为世界自然而然在我出生以前就存在,这种看法从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2、把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法相分离,以为这是两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事实上这是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失误导致的。在后面,他会说世界万物都是遵循那几个辩证法的规律。实际上,这都是对于辩证法的错误理解。没有理解,辩证法本质上与人密切相关的。
什么叫做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实际上是试图说明,人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无限性的问题。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完成矛盾运动,原因在于,人是有限的,同时人又是向往着无限的状态,因此有限的存在者必然不断逼近那个无限的状态。这就是辩证法的本质。但是如果离开了人,自然万物是不可能依照辩证法运行的,因为对于自然万物而言,他们的本质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不是存在先于本质。因此黑格尔用抽象的唯心主义表达的正是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辩证法表达出一个圆圈套圆圈的状态,因为圆圈正是表达着“有限无界”的状态,正是表达着其有限性,同时又是可以无限地发展上去。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后面辩证法所说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才能得到彻底的理解。
那么,辩证法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因为哲学基本问题探讨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包括思维,存在限定着精神存在,因此精神本质上是一个有限的在者。同时,精神又在不断地对象化自身,从而扬弃原来的存在,从而逼近存在。这正是辩证法的所要说明的东西。
因此,认为辩证法是自然自身的活动,如果不在唯心主义的背景下,硬要说自己是唯物,恰恰是唯心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定义本身就是错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物质能够被感觉到,可是物质到底是一个共相还是殊相。如果是殊相,那确实你可以感觉到,但是如果是共相,只能被思维。因此能够感觉到的,仅仅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可能是物质
为什么,会到处都是错误,原因就在于,这套思想本来是黑格尔的思想,那他拿过来改造,你没有意识到,他只能在黑格尔唯心论的背景下成立。 不停的,不过古典哲学早就进棺材了 wzwzx2010 发表于 2021-9-16 15:07
高中的哲学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条化,僵化,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批判形而上学,并教授辩证法。
高中的哲学 ...
我觉得:这里的殊相就是指具体的物质,共相就是指共同的概念。
所以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与外界存在发展的关系,向着“绝对的把握”无限逼近的过程。所以辩证法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好的一面,坏的一面 太难懂了,得让蛙哥简化一下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本狗头才能勉强懂{:26_658:} 太难懂了,得让蛙哥简化一下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本狗头才能勉强懂 我已经看晕了 我在哥谭学哲学 中国人的那个不叫辩证法,叫诡辩 太难懂了,得让蛙哥简化一下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本狗头才能勉强懂 高中学的那套“正面”“反面”什么狗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本就不是辩证法,那个是单纯的相对主义臭狗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