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做做摘录
卓别林: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还蛮好玩的,距离关系与心理认同在电影里的运用 哭惹哭惹,请多分享让我也开开眼界 本帖最后由 好德我积 于 2021-7-28 03:23 编辑
从左向右是一个心理上的自然方向
我猜想这是否和语言习惯有某种联系,传统的西方书写习惯是从左至右。印象里的日本特摄剧有个梗叫逢左必输,对踢,对波基本都是左边输。
日本的传统的书写习惯是中国传过去的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但教科书一类的文字又会选择西式的从左至右横行书写
但搜索之后发现似乎和日本传统的戏剧可能有关
因为在日本舞台剧中右边人物是面向观众的,叫做「上手」,反之对峙的左边人物是「下手」
「上手」代表了主角或者强势方
富野由悠季在《影像的原则》中也提过左右的区分
所以一般循规蹈矩的话都得把主角方放在右边,弱势的一定在左边
等找点别的例子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咋找不到等待戈多的资源呢 在动作一章的动作感觉一节里翻到了一句话
“一般而言,角色如果从右向左移动,显示角色决心强,效率高。”p95
但并没有解释为何如此。还是很疑惑。
主题一开始这一段感觉有新闻报道的味道了。
因为厌恶大鸣大放,现在更喜欢看一些私人化的体验性的报道。但是不可避免地,这类报道富含煽动性,对于真相的粉饰可能更具迷惑性,甚至很容易制造一个情感的同温层。某些印象里的典型白左形象就有这种感觉,并不关心事实更多面的可能。
不过在“大”时代背景下,需要反动式的关心小人物也无可厚非。希望在这种碰撞中能获得更优秀的形式。 另一个小的体验在于流行
如果说流行是个大回环,那什么时候会回转到所谓的黄金时代呢?
初创-被流行发掘-厌倦-被新流行取代-新流行老去-复古再现
那什么时候才能称得上黄金时代?如果说流行元素单一的年代是意味着点的深挖,百花齐放的年代是面的铺展,它们本身真的具有高下之分吗?
我本人是更喜欢百花齐放的年代,也觉得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年代。毕竟人总是有那么多,如果真的要量化某个作品的价值分数(当然,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都有不同的价值,不应当被摆在一起比较),很可能只是不断地在同一元素上的重复,重复,重复。文艺界作品的价值我觉得也来源于创新的突破,不管是技法,体裁,还是故事,结构之类的方向上,如果不产生新,真的能称得上好吗?
另一个考虑则是,如果说某一个方向上的“终极”,应当仍旧有许多种解释方式,一个恰当妥帖结合起来的的总结式的大发言也能称得上优秀。
我不愿意下判断,下判断代表着可能性的损失。但我也觉得不下判断只是单纯的让事物保持混沌,混淆视听。
质朴情感上来说,希望未来永远是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只可惜我还觉得这是错觉,往前回顾的时候,我们是以一个大时间段的综合去看待的,风格的出现与孕育横跨的时间远不是当下的体验能够完整描述的。私人体验受限于视野,远不可能像历史那样铺展开来随意浏览挑选。
但是现在确实不是所谓的黄金时代,我仍然这么认为。 多摘点浅显易懂的,初中文化看起来吃力 多摘点浅显易懂的,初中文化看起来吃力
好好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