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
不知是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一般还是本身观察力比较弱,我大概在25岁前都不太能看出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几何,或者我完全不会主动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首饰、生活用品的质量,也不会从日常的交谈中解析出这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但随着年岁渐长,信息接纳得越多,对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了解得越多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个人的角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能原先我只会关注一个人长相如何,是否有趣,但现在我会无法控制地通过看到ta身上的某些当季限定的奢侈品或者是毫无设计可言的经典pdd风格服饰判断ta是不是一个有钱人??即使ta有没有钱我却并不在意,并且和我也没太大关系。又可能在和某人日常的交流中通过“哦 你家在万柳啊” or “家里人都不用工作” or “隔壁村的xxx”这些话中去推断ta的原生家庭水平然后会联想到一些别的东西……说实话我真的很不喜欢这样,这可能是所谓“钱商”?当然也可能只是诸多价值判断变化中的一种而已,就像知道别人家乡后在心里玩一下河南人、东北人、安徽人这样的地域黑,亦或是见得女人越来越多后一眼看的不再只是脸,而是发际线、发量、鼻梁、罩杯等等… 我之所以讨厌这种审视别人的方式主要还是觉得这看起来太像在“打量”别人了,是带着自己的预设模板去套生活中见到的人。我知道这种视角也无关对错,只是很怀念从前纯粹的自己,这可能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没啥问题,没钱天然偏左,有钱就偏右。想起来小时候看的鲁滨逊漂流记,开篇就是主角父亲躺在床上要死了,唠唠叨叨一大堆说小中产生活最舒服,当时只觉得烦,现在想想人之常情。 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了很多都是下意识就想到的。就像高分局打多了低分段扫一眼出门装就知道啥水平 习惯就好 不可避免,开始用有没有用去评价别人了,标准是经济状况 还是一年1.5m穿一身八年老costco棉毛衫的国男码农见少了 但是很有趣不是吗 这只能说明你身边的环境都是这样sizing别人。是很toxic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单靠简单的几个数字就能概括。 我只能说我也是,从前上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名牌杂牌,所有人的衣服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唯一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钱的方式就是他一餐吃几份荤菜。现在看人,衣服、鞋子、手表、车、谈吐等,都会不自觉的进行一个评分。就像你说的,不是我刻意要这样去做,而是这些念头就会不自觉地在我脑子里冒出来。 读了一本是这样的,成绩好反正人不会差,不会不自信。 我现在也不关心 然后你大学毕业后开始补中学的课这确实很难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