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ews】全面降薪启动 监管与金融央企同过紧日子
春节将至,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全面落实机构改革方案,回到公务员标准,大部分人员薪酬腰斩。与此同时,金融央企也在全面落实人社部的限薪新规【本文来自财新传媒在微信平台的新媒体单品WeNews“金融我闻” ,独家可靠,配置专业音频,工作日更新,线上订阅后可获每日特快价值专递】
春节将近,正是各行各业盘点账目、发放年终奖的时候。2025年初,讨论许久的金融监管机构人员工资调整正式启动,金融央企及子公司也将同步调薪,新一轮紧日子就此开始。
早在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称《方案》)作出说明,明确要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按照《方案》制定的原则,当时多位金融监管人士均告诉财新他们的理解,回归到公务员水平意味着一行一局一会等相关部门的员工收入面临50%以上的降幅。此后关于不同的机关单位、直属事业单位到底该怎么降一直讨论至今,直至当下,靴子终于要落下了。
业内人士反馈,按照惯例,原本央行人员工资在1月4日发放但这次异常拖了十日。期间,关于央行要率先降薪的消息不断发酵。1月15日,央行按照原标准发放了1月工资。“原本说要降的,但相关文件流程还未走完,预计从2月份开始正式实施降薪方案,不排除已发的多的部分会根据文件要求来处置,比如未来扣除。”此外,据称金监总局和证监会一月的薪水均延至春节前最后一周再下发,“大家都有心理预期,就看具体降多少了。”证券监管系统人士称。
目前在一行、一局、一会中,央行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最低,其次为金监体系,证监体系因为历史原因,整体薪酬略高。而在证监体系中,市场化的会管单位中层干部薪酬高于会管干部。不同会管单位之间,工资水平差异较大。一位证监会会管单位高层人士称,不止会机关,接下来会管事业单位也要调整薪酬架构,不再允许工资和职级倒挂。
叫停职级与薪酬倒挂的不仅是监管部门。多位来自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工农中建交等中央金融企业人士近日均透露,27家金融央企在人社部的统一要求下制定新的薪酬体系,除了降薪、限薪外,不再允许工资和职级倒挂。
总体而言,央企集团和子公司将分别确定最高薪酬红线。央企集团限高在100万元左右,子公司不能超过集团的三倍,最高限定在300万元。除此之外,亦明确不允许倒挂。
“职级与薪酬不能‘倒挂’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总行涉及的范围主要是担任实职的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但具体如何调整,细则还没有见到。”一位国有大行总行中层干部对财新称,他所在的银行通常在每年春节前预发一半绩效,年中时再发一次,“大家都在等近期的这次绩效,看看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降薪的同时,全国公务员迎来一轮普遍涨薪。财新从相关部委人士处确认,这轮全国公务员的涨薪幅度为5%,即月薪增加500-800元不等,以促进内需、拉动经济。这一轮涨薪也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预计央行、金监局及证监会的薪酬调整会根据人社部确定的细则,先降再涨。
I. 财经部委苦乐不均
“这些年,其他部委尤其是财经部委,意见都较大,觉得金融监管部门薪酬比他们高太多了,有失公平。比如说,同样是中财毕业生,到金融监管部门就是‘精英’,拿高工资,到财政部就是公务员,过得苦哈哈。凭什么差这么多?”一位金融监管部门的局级干部表示,2023年机构改革明确后,金融监管部门降薪的方向是确定的,但具体方案一直未出。直到近期,央行、金监总局及证监会都传出了即将降薪的信息,相关细则即将揭晓。
金监总局前身银保监会和证监会此前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工资总额由人社部确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近年来,银保监会、证监会人员经费标准已参公(参照公务员标准)管理,全部纳入财政预决算管理。人社部核定工资总额,财政部负责发放公务员标准部分的工资,另有一部分绩效工资则由监管机构自行解决。多年以来,银保监会、证监会均采用不同的方式填补工资缺口,包括向机构所在地寻求财政支持等方式,过去几年经常因为有关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而绩效工资欠发数月,不过一般到最后都能补发。
人民银行一直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为行政机关,机关人员全部使用公务员行政编制,执行公务员待遇,也因此长期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薪酬存在较大差距。不过,在央行前党委书记郭树清任内,央行有过一轮涨薪,使得收入待遇基本追齐金融监管部门。
此外,央行体系此前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设计,既分行基层分支行为行员制,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编制之间。但在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这部分基层人员也已调整为公务员编制。
一般而言,公务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等构成。就北京的情况来看,正处级公务员月收入税前1.1万元左右,厅局级干部在1.4万元左右。
在2023年机构改革前,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工资此前普遍比其他部委的公务员高出大约一倍多薪酬水平。若与公务员拉起,平均降幅都在50%。“央行司局级及以上降薪60%,处级降50%,处级以下降40%。”央行一位处级干部对财新表示。
证监会的降幅则被认为大部分会超过60%。多位证监人士指出,从设立之初开始,证监会力图实行“高薪养廉”的薪酬体系,历任主席也努力向各方面争取资金支持,内部工作人员薪酬相对较高,目的是希望留住专业干部。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和机构的薪酬相提并论,单向的旋转门现象一直不停“。现在地方财政吃紧,很难再要到钱了,会领导提出‘要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此前证监会处级干部包含各类福利的年度工资总额约40万元左右,降六成湖意味着要降到16万元。“处长最累,工作压力大、加班多,再加上还得养房养娃,一个月一万多,在北京的生存压力会比较大。”一位证监人士坦承。
根据证监会在年度部门预算中披露具体的人员经费,2016年至2024年,其人员经费自2017年起出现较大增幅,逐年分别为3.08亿元、5.04亿元、5.36亿元、6.13亿元、6.64亿元、6.39亿元、7.65亿元、7.97亿元、8.6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据财新了解,一行一局一会的薪酬调整或将延伸至直属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也需要根据政策要求,改进管理和严控薪酬水平,调整倒挂问题。
据知情人士称,按照沪深交易所的薪酬体系,市场化的部门总监往往比会管干部薪酬高很多,但升任副总后需限薪,收入大降,叠加奖金一年税前薪酬降至100万元左右。“此前有很多人不愿意被提拔,就是因为限薪。稀缺的技术人才很难接受限薪,他们去大厂随便都好几百万。要不是此前交易所的薪酬尚可,他们随时可以走人。”一位交易所人士有些担心,“未来人才流失是肯定的。”
II. “破除精英论、例外论”
成立于1992年的证监会、1998年的保监会和2003年的银监会(2018年和保监会合并后成立银保监会),成立时的机构性质均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彼时决策当局主要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被监管对象薪酬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事业单位体制有别于公务员,薪酬设定相对灵活,整体水平高于一般公务员,体现了某种程度的“高薪养廉”的原则,但程度又远不及香港、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年薪动辄数百万、千万的水平。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薪酬制度设计,最初一定程度参考了港台、国外等成熟市场的经验,希望能够留住市场认可的专业性人才,也希望能以此避免普遍腐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但运行多年后,金融监管领域的腐败之风没有根本性好转,特别是几次金融巡视的结果令高层震怒。所以深化金融机制改革,首先从金融监管部门破除精英论、例外论开始。”
自2021年9月,十九届中央的第八轮巡视对25家金融单位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以来,金融领域官员因为贪腐落马的情况不胜枚举。对比其他行业,金融业整体薪酬水平较高,金融监管人员待遇也水涨船高,但很多案例展示的腐败行径却并未因此收敛,“高薪养廉”的说法尤为讽刺。
多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向财新指出,调降金融监管部门薪酬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已多次刊发文章指出,要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文章中表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差距。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寇宗来此前曾撰文指出,高薪养廉本质上需要两个抓手,一是高薪的安排;另一是国家对贪腐行为施以高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薪养廉所能解决的问题,仅限于因为工资太低而将公务员们“逼廉为贪”的极端情况。
不过,权力过大与合法收入过低这一组合,都是制造贪腐的灵药。此前证监会发审领域腐败集中,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高西庆就认为,症结在于证监会当时有许多不该有的权力,权力过大,怎么制约也制约不住,加之监管人员与被监管机构人员的收入鸿沟,本就考验人性。
III. 金融央企同步降薪背后
这一轮金融领域的降薪安排中,金融央企也是重点。
按照财政部2021年发布的中央金融企业名录,共有中央金融企业27家,包括主权基金中投公司;国开行、口行及农发行3家政策性银行;工、农、中、建、交5家大行;人保、国寿、中再保等6家保险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4大AMC;以及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及银河金控3家金控集团。其中,华融已被中信集团合并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金融央企每年核定工资的主要的依据文件是2019年10月、2020年1月,财政部分别下发的《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两份文件明确,国有金融企业工资预算,是依据联动指标增幅和综合考核系数。
一位中字头券商高层人士称,按照中央金融企业的管理惯例,财政部作为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每年会批复各大中央金融企业的财务预算,核定工资总额,这也就形成了例如中投公司、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企业每年的工资总包;这个工资总包如何向下一级子公司分配、如何体现更合理的激励与约束,一般由央企总公司自主决策。
2022年7月,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中明确,金融企业应当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充分调动一线员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平衡好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分配关系,对于总部职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其年度工资总额要进一步加大向一线员工、基层员工倾斜力度。
在市场上行阶段,追求高激励以创收,金融央企特别是券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中层员工薪酬超过高管薪酬的并不罕见。比如中信证券,2022年及2023年薪酬最高的5个人没有一位是公司的董事或监事,这5人的年薪在1150万元至1350万元之间不等。
多位来自金融央企及大行的人士均明确,按照人社部的规则,金融央企将不能再有较大的职级和工资倒挂,央企集团一把手最高工资定在100万元左右,子公司不能超过集团的3倍,限高是在300万元。“工资按照职级来,中层影响最大,比如中投,本部总助、总监、高级副总以上影响都大,可能降薪比较多。”一位曾就职于中投公司的人士称。
一位接近光大集团的人士则认为,金融央企中的中管干部应当被严格限薪,“这些干部往往都是政商两届来回动,享受着特殊的身份价值,并未经历市场化选聘,给予高薪在体制内外都不合理”。
据财新了解,金融央企党委班子成员多为中管干部,会直接进行限薪,高管则不限薪。“集团董事长一般最高差不多120万元左右,高管则可以在200万元左右。“一位金融央企人士称。金融央企子公司多是经营单位,人力成本相对高,高管薪酬更为市场化。
2024年12月中旬,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中层干部告诉财新,其所在银行拟将对中层干部“限薪”,大方向是年薪对标高管层。包括董事长、行长、副行长在内的国有银行中管干部,已执行“限薪令”多年,目前税前年薪多在90万元及以下,如若未来银行中层干部向高管看齐,意味着薪酬将大幅缩水甚至“腰斩”。
近期,多家银行已陆续发放2025年1月份工资。财新采访了多家国有大行总行中层干部,从目前已发放的基本工资来看,暂未与上一年有明显变化,但多人预期此次薪酬调整或将主要体现在尚未发放的绩效上。
另一家大行总行中层干部对财新称,近年来,银行高管层及内部其他部门多对子公司较为不满。“子公司数量众多,高管定薪时都号称自己是市场化机构,要配置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动辄几百万年薪。但实际上,银行子公司的业务发展及业绩并没有真的市场化,主要还是依赖母行给予支持和资源,出了风险还要找母行兜底,业绩、能力与收入并不匹配。”他说。
近年来,由于银行中层干部薪酬明显高于高管,而高管在中层干部的晋升上又有较大话语权,导致一些中层为求提拔而向高管进贡的“买官卖官”现象不断被揭露。行业观察者建言,仅靠拉低中层干部收入或难解决寻租问题,更重要的是理顺内部晋升机制,塑造更加公平、透明、市场化的干部考核及任用制度。■
作者:王娟娟、丁锋、武晓蒙、张宇哲
(刘冉、吴雨俭、夏怡宁亦有贡献)
我不懂,为啥不能强行拉一波工资,推一下通货膨胀,汇率贬值一波,直接把债务问题都解决了。
反而还在大张旗鼓推降薪,通缩。 通缩不好吗? 通缩不好吗? 周末利好 澳门,深圳,上海,北京的高端饭馆/会所/KTV 终于可以倒闭一波了,高端 yc 捞女估计开始进入婚恋赛道了。
页:
[1]